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19-9-4 17:08 编辑
兽族全体都是食肉动物,均具有掠食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包括富有肌肉的强壮身躯、可以抓握猎物的前爪和发达的利齿。大部分兽族犬齿尤为发达,并具有切割肉食用的剪刀状裂齿,因此兽族也常被称为“牙族”或“裂族”。兽族大部分都属四足目被毛类和六足目羽毛类,有少数有鳞类→被毛类的过渡类群。兽族动物常具有发达的脑,智慧水平在被毛类动物中属于上乘,许多种类具有较强的社会性,这也使得他们的智慧得到了充足的开发。兽族因其广泛的适应能力、优秀的社会性和智能、以及健美的身躯,成为了在陆地上的许多地方的最优势、最常见的掠食者。也因此,原人常将所有非人、生活在野外环境中的动物,都统称为“野兽”。

系统与形态分类

-物种起源

兽族的起源就是被毛类的起源,他们从富氧代末期发源、在羽毛代兴盛、于人立代达到巅峰并统治了地面世界的荒野。对化石的研究显示,已知的最早的四足被毛类动物为富氧代末期的“毛祖”,这是一种长相和今天的鼠类相似的小型动物,其口部、眼睛和耳朵更大、身上毛发稀缺而覆盖硬皮、并具有比有鳞类更加灵活发达的前爪,这些特征说明祖兽可能是一种主食虫类、小型龙极其蛋、植物以及部分矿物的杂食夜行性动物。毛祖已具备许多比有鳞类更加进化的特征,最主要的一点便是恒温系统的出现。学者倾向于认为这些特征都起源于当时兴盛的有鳞类的压迫和为时漫长的富氧代末期的巨龙战争,他们认为毛祖由小型有鳞类动物演化而来,其夜行性源于对其他大型有鳞类的躲避(因为大部分变温有鳞类在寒冷的夜晚都会相对不活跃),恒温也是基于对寒冷的夜晚和龙火肆掠的白昼的适应(与之相对,同样由小型有鳞类演化而来的鬼族有鳞类,就因为地洲环境气温比地面更稳定而没有演化出恒温性),而恒温系统导致了更强的新陈代谢水平、使得更优秀的运动能力以及更安全的胎生和哺乳成为了可能。

随着巨龙战争结束,属于巨型有鳞类的时代也逐步落幕,原始的被毛类终于不再屈尊于有鳞类的统治,而得以发展壮大,迅速占据了更多的活跃时段和更多的生态位。此时也是被毛类动物物种大爆发的时期,而最早的可以归类在兽族的动物也出现在这个时期。羽毛代早期出现了一种体型较小(类似现在的貂兽)的类狼形动物,被称为“黎明兽”。黎明兽已经具有现代兽类的许多典型特征,即发达的犬齿、裂齿和尖爪,而这时的被毛类已经长出了和现代动物更加接近的毛发。目前学界普遍认同,黎明兽的长吻和犬齿都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对体型相近的猎物进行猎杀,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这种类狼型的外观依然是兽族动物的常见外形。

六足羽毛类的演化相较四足被毛类更晚,直到羽毛代早期四足被毛类大爆发时才出现了最早的六足羽毛类先祖,即“始祖鹫”。和毛祖、黎明兽相比,始祖鹫仍具有较多的原始特征,例如同型齿、半恒温和卵胎生,且均为中小型的掠食性动物。古生物学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六足类的体型普遍比四足类更大,其自由意识含量也较四足类更多,因此相比小型四足有鳞类,小型六足有鳞类的生存优势更大并得以在巨龙统治世界的年代占据白昼的一席之地,他们能够享受到巨龙的火焰也不必在寒冷的夜晚外出捕食,因此未像四组被毛类先祖那样演化出恒温机制。而当这些运动和迁徙能力强的六足羽毛类占据云洲之后,云洲早晚温差差异极大、年间气候甚至会发生巨变的环境才终于让六足羽毛类演变成了完全的恒温动物,不过这就不是兽族而是神族的故事了。

根据对现代动物的形态演化分析,学界普遍认同四足目下被毛类和披羽类的演化是相互独立的,均起源于原始的四足小型有鳞类,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即巨型有鳞类式微的富氧代末期)才因为天敌和竞争对手锐减而得以快速、分别发展起来。但对六足羽毛类先祖始祖鹫的研究很可能会推翻这个观点。科学家在始祖鹫身上同时发现了原始毛片和原始羽片,以此为灵感和契机,科学家们又在新发现的毛祖化石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进而证明被毛类的毛发起源于有鳞类的鬣状鳞片和细鳞,而披羽类的羽毛则是起源于有鳞类的板状鳞片。这说明被毛类和披羽类的亲缘关系可能比人们过去想象的还要近得多,并且由于这种同源性,学界现在也有人主张将原本六足目的被毛类和披羽类合并,统称为六足目羽毛类。但更多的学者还是更倾向于将羽毛类作为一个分类阶元比披羽类和被毛类更高一级的统称,而不是将原本的披羽类和被毛类降级。

-形态学分类

按照形态和习性,兽族可以分为熊兽、狼兽、猫兽、貂兽、鹫兽五类。

-鹫兽:均为六足目动物,即始祖鹫的后裔,其长相似长翅膀的四足目兽类,但仍保留有部分有鳞类特征,如覆盖鳞片的四肢和口吻部;
-貂兽:为最古老的的兽族类群,其习性和体型还保留着部分毛祖和黎明兽的特征,通常身体细长,善于穴居;
-狼兽:为最为广布的次古老类群,也是社会性和智能最为突出的类群,其吻部尖长,嗅觉突出;
-熊兽:形态和亲缘关系和狼兽很近,常被认为和狼兽具有直接的演化关系,为兽族中体型最大的类群,自由意识存量高、因而也存在兽族中较为少见的“尖端施法效应”和“魔法补偿效应”;
-猫兽:为最进化的类群,其猎杀能力乃兽族上乘,具有许多特化狩猎的特征,如比例更加大的犬齿和利爪、发达的上臂肌肉、灵活的身躯等,但由于演化路线更偏向个体特化,因而社会性的发展不如狼兽和熊兽。


种族生态

-领域性

如前文所述,相比有鳞类动物,被毛类动物因普遍恒温而具有更高水平的新陈代谢,这带来了更强的活动和迁移能力,却也导致动物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资源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由于矿石能够提供的能量极为有限、效率太低,因此大部分被毛类动物都不再捕食矿食从而退化掉了消化矿食的能力,转而以植物和其他动物这些更为高效的食物为主食。其中,以植物为主食的被毛类动物形成了骑族,而以肉类为主食的掠食性动物就成为了人们所说的兽族。

由于肉类食物不像植物食物那样分布广泛又不需特地寻找和猎杀,就算肉类食物的能量转化效率优于植物类食物,同一片区域能够养活的食肉动物数量仍很有限,且受制于该区域的所有低营养级生物的种群数量。这就导致兽族普遍存在领域性,动物不得不通过保护一片区域不允许其他掠食性动物入侵,来保障自己的食物来源。民以食为天,大部分兽族对领域都很看重,并且具有强烈的排他习性。不管是种内还是种间,领域驱逐行为都普遍存在,只要陌生的不速之客踏进别兽的领土,都有可能遭到领地主人的驱赶和攻击。这就是兽族间因为生态位重叠而引发的内部斗争,是最常见的兽族斗争形式,兽族往往会通过这种斗争来划分同种/不同种动物的领地。

一些性情较为温和、侵略性不强的兽族可能不建立自己的领地,而是选择游荡的方式过活。它们没什么领域性,也少表现出领地斗争行为,通常只有在发现食物的情况下才和其他掠食动物斗争。这些动物通常是小体型的、或是杂食性的(例如个别行动缓慢的熊、体型小的貂类或小型的狼和猫),对其他兽族的威胁性和食物竞争性不强,因此许多领地主人也会允许它们短暂地在自己附近停留。

-社会性

为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其他兽族侵略和霸占,领域性的兽族有两种生存对策。一种是“独居对策”,即仅保障自身所需的资源,其个体能力通常较强大、足以依靠自身的力量保证自己的需求,而由于只需要考虑自身其领域通常较小,许多大型兽族都是独居的。独居动物在特殊情况下(如资源充沛不需要驱赶竞争者、或资源匮乏引发大规模领地战争时)也会以集群,尤其是当发生大规模领地战争时,同物种的集群能够充分发挥出独居动物强大的力量,更容易赢得战斗,也更容易为每一个个体都赢得更为广袤的生存空间。

另一种生存策略便是“群居对策”,通常出现在个体较小、中等的兽族动物身上(值得一提的是过于娇小的例如貂兽会采取上文提到的“游荡对策”而不是群居)。单独的中型兽族很难占据和维护足够养活自己的领地,而且个体力量不敌大型兽族也会让它们在面临领地竞争时变得极为危险和被动。因此这些动物通常同种集结成群,共同守护领地和抵御威胁。和独居动物一样,当遭遇大规模领地战争时,群居动物也会倾向于集结起来,共同对抗敌人。

相比只在特殊时候集结的独居动物,群居动物的社会性要强得多,智能通常也更强,并存在“社会分工”这种基础的社会学概念。这种动物社会和原始的原人社会很相似,存在顶级的“首领”、次级的“巫医”、主要负责斗争和狩猎的“战士”、主要负责后代养育的“哺育者”等组成,不同的个体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形成了一个团结而稳固的小型社会。不同的种其社会结构分工可能存在一些差异,有一些物种的社会内部甚至还存在地位低下的“贱民”。而当领地战争遭遇的敌人并非掠食动物时(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原人对荒野地区进行开发而产生的土地竞争),群居兽族甚至会主动集结独居兽族,以获得更多帮助和更强的战力,这足以说明同为兽族,群居动物的智能水平会比独居动物更高。

-直立的野兽

关于立兽的演化和生态,见小赛的毕业论文《立兽在自然界的生态地位及变形术的演化历史》


种族文化

-领袖与地位争夺战

当遭遇大规模斗争或是流年顺利时,即使是独居兽族都会倾向于集群以更加轻松地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社会性在兽族群体内普遍存在。这就使得兽族动物普遍具有“物种领袖”的概念,种群中最大、最强壮、最富有人生经验(通常为群居动物)的个体通常能够成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该物种的领袖,在动物集群时这些领袖就会担当起管理同类的重任,并像群居动物的小社会一样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带来的好处。较强的社会性、明确的社会分工、等级森严的社会地位的形成,让兽族得以成为仅次于人族(甚至可能超越部分种)的、乐衷于追求地位和权力的动物,群居的兽类更是如此。为了得到王者的名号,他们可以罄尽自己的所有,甚至是生命。

夺取王位的挑战通常是一对一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所有的挑战都必须以兽族自古以来最崇敬的力量和技巧为基准——即所有的挑战本质上都必须是两者有直接接触的决斗。每一次王位的征战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也是许多原人作家热爱的题材。

任何兽族物种都不是严格的世袭制,但是由于领袖相比其他地位低的个体,通常享有优先(甚至是唯一)繁殖权,因此兽族存在“王族血脉”这个概念。王族的成员通常能够继承父辈的强大和伟力,因而能够得到自己族群的尊敬,但是如果不能在继位的时候(如首领意外死亡、衰老、无法继续坐稳位置)取得足够多族群成员的认可,也会被迫接受更有实力的野心家的挑战。如果王族血脉在领袖争夺战中落败了,则很有可能会被迫放弃自己的家族身为王族的地位,整个家族(包括幼崽)都将失去王族的地位,而挑战者的血脉成为新的王族。对于许多群居动物而言,继任失败对于旧的王族而言是十分残酷和危险的,因为群体的资源有限,优先繁殖权又理应归属领袖,那么新的王族很可能会杀死所有旧王族的幼崽。

有趣的是,兽族对王族血脉和领袖之位的重视甚至会体现在它们的命名上,只有王族血脉有资格用领地的名字作姓——就像北皇森林的皇狼王“北皇”一家,以及雪漫森林的雪狼王“雪漫”一家。同时,当继承者继位失败后,家族的姓氏也必须改变,没有资格再使用领地的名字。

-族王与种族意识

由于兽族动物普遍具有的领域性和侵略性,很长一段时间,航海时代早期的博物学家都以为这种动物是不存在种族意识的,“兽族”这个名号和骑族、虫族一样,只是原人为了方便对动物进行归类而主观定义的。但随着航海时代中原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城镇化的进展,原人对荒野的开发日益加剧,科学家们逐渐注意到这些动物(哪怕是独居的那些)在对待外来物种上确实存在一些一致性甚至是团结性。

这也许是因为,对内部而言,兽族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较为严重,动物通过争斗选出来的物种领袖可以代表各自的物种和同域分布的其他物种领袖进行斗争和交流,以为自己的物种谋求更好的生存空间,这使得不同兽族物种之间除直接的生存竞争外还存在一层文化交流的联系。而对外部而言,兽族所占据的资源相对一致,因此其他物种想要破坏或是利用这些资源,所招惹的往往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兽族物种,因此兽族在对待外来威胁时,就可以通过前面提到的文化交流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战线。

有时候,当外来物种带来的威胁过于强大时,这些动物甚至还会再在不同的“物种领袖”里再选出一个“地区领袖”,以更加有效地帮助所有兽族抵御来敌。和“物种领袖”通常只靠肉体对决选举相比,“地区领袖”的选拔更加看重物种的社会性,因此个体力量较小但支持者众多的群居动物担任的概率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基于群体、斗争和战争的社会性让兽族有了领袖和种族的概念,但由于兽族普遍迁移能力较差、领域性强也让其很少离开自己统治和生活的区域,因此和具有实际意义的龙族族王不同,兽族族王更多的只是一种社会学上的象征、一种对越来越高的地位的向往、一种类似传说的精神领袖。而根据兽族的文化,离兽族最危险最可怕的天敌(即龙族)最近的地区(即龙峰山脉山脚的兽王森林)的地区领袖,就是所谓的“兽王”。

-语言、信仰与原始社会

由于这种习性上的特殊性,斗争文化可以说是兽族文化的主流。不管是狩猎的策略、战场上的安排、军法,都是仅次于文明物种(原人和羽神)的。而他们也乐得研究此,其智能大部分都被投入到了如何更好地猎食和打仗上,群居性兽族的社会就像原始的原人土著游猎型社会,很少有艺术和文化传承的概念。

兽族的信仰为多神体系,皆为自然神,不同的物种所信仰的神明都存在差异。通常来说,兽族信仰的神明都是其自身的形象(例如狼类普遍信仰的月神),有时对于一些过于无法理解的现象和过于强大的灾害,它们也会选择群落里较为强大的物种作为神明的具象。季节神是兽族最为普遍的信仰、其形象也是最统一的,分别为春季的碧神(通常为熊)、夏季的炎灾(通常为龙)、秋季的吞山(通常为狼或者鹿)和冬季的白兽(通常为豹)。

兽族具有简单的语言系统,且其语言是具有强烈的物种特异性的。例如狼类的语言通常由肢体、声音和气味共同组成,猫类的语言则更倾向于使用肢体,语言学家认为这些语言大部分都是独立演化出来的,因此不同物种间的语言甚至还存在冲突性(例如最经典的例子,狼类和猫类在表达快乐情绪时其使用的语言截然相反)。而兽族原始文字的情况和语言则相反,虽然兽族的文字也是独立产生的,但由于兽族文字通常属于象形文字,其不包含语言本身的声音信息,只保留有肢体信息和所指事物本身的特征。这就使得相比语言,兽族的文字更具有保守性和普适性,也可以作为野外不同物种间简单交流的媒介。

-国家的形成

基于普遍的社会性、较高的智能、以及对原人的模仿,兽族甚至建立了世界上唯一一个非人族国家“古海七岛国”,别名“古海国”或“海洋国”。这个特殊的、由兽族和海族中智能最高的鲸类联合建立的岛国位于利奇洲西北方的近大陆海域(即古海),由七座大岛(称为主岛)和周围无数小岛所组成。

尽管曾像原人国家那样宣布独立和建国,但这个野兽国家本质上就像荒野里的原始社会一样混乱和糟糕,只是披了一层原人文明、文化和技术的皮而已。建国后的兽族依然保留了它们的原始政治结构,即和个体直接相关的“群体领袖”、实权最大的“物种领袖”、重大事件所需的“地区领袖”、和集体精神信仰所向的“种族领袖”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国家的稳定和存在需要权力向上游阶层集中,而兽族社会习惯的却是权力极为分散的模式。

古海七岛国的权力阶层形同虚设,而群岛结构本就存在相当的地理隔离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更糟糕的是兽族对物种和习性的重视令它们会倾向于和习性相似的动物集群,不同岛屿几乎就是不同类群的聚居地,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甚至是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因此,其他的人族国家大部分都会因古海七岛国政治制度的简单、各部族各自为政的混乱,而根本不承认这是一个具有主权的国家,而更倾向于认为是这一个属于野兽的地方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兽族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极差,但由于其智能较高、后天学习能力优异,通过长期的学习,兽族还是可以掌握部分原人的语言甚至是生活方式,因此也有不少渴望模仿原人的兽族动物会选择加入原人的社会。在许多荒野地区,土著原人和兽族常会形成合作共赢的协助关系,而在城市地区,兽族甚至会加入原人以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好处。目前接纳野兽作为公民的原人国家仅有卡亚洲的卡亚纳兹国。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奪取王位的挑戰通常是一對一的,但沒有一定的規則(所謂規則就是王法,王法就是王定的法→_→(?))。但萬變不離其宗,所有的挑戰都必須以獸族自古以來最崇敬的力量和技巧為基準——即所有的挑戰本質上都必須是兩者有直接接觸的決鬥。每一次王位的徵戰都是一個可歌可泣的壯麗史詩,是許多作家們熱愛的主題(?)。當然,如果王覺得自己的實力遠遠不足挑戰者就定個王和護衛群毆挑戰者的規則,這只會被吟游詩人、历史學家和探險家們當作笑料永遠傳播下去的。


  讓我想起在高農時期的裏社會

大家都服從教官、校規和法律

在這之下每天宿舍(男生宿舍)都會有一個房間開為競技場,有紛爭有事情就去那裏單挑定輸贏

圍毆會成為笑料,不同年級不可以越級挑戰,不能用武器不能攻擊下體和眼睛其他隨便

雖然獲勝或戰敗並不會有甚麼特殊的頭銜,但是在同學間的影響力會改變

只要是精采的戰鬥都會贏得一定的尊重,會注意到同學間看自己的眼神悄悄的改變


投降或者放倒對方十秒鐘定勝負

超熱血的那時候,完全不搞小手段,一切都光明正大的拿出來講 > <
不過窩也在那裏付上永遠的代價……

戰績  1勝   1平  2敗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