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22-11-5 11:51 编辑
许久不见的伪学术登场,话说这标题有一股浓郁的走近科学气息(不


演化历史

六足动物,也称有翼兽、四脚龙等等,是脊椎动物中和四足动物并列的一大分支。(顺道一提,昆虫是被归为“多足动物”,而不称六足。)六足类和四足类的分歧可以追溯到鱼类,圆口类演化出鳍(最早的附肢)时便出现了一支四鳍鱼和一支六鳍鱼。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六鳍鱼的出现要比四鳍鱼更早,六足动物登上陆地的时间节点也比四足动物更早,甚至在同一个地层中发现过早期的六足两栖类和早期四鳍鱼类的化石。但是现今存活的六足两栖类数量很少,六鳍鱼也全部灭绝,海洋中也几乎没有六足动物存活。化石研究发现远古时期甚至还出现过两足、八足等类型,但都已经灭绝。

对生物的能量利用和肌肉发育的研究表明,对于脊椎动物而言,两对附肢(即四足)能够在游泳或行走时在耗能最少的前提下达到较高的运动效率。换句话说,如果附肢少于两对,则动物肌肉发育和运动耗能较少、但运动能力受限严重;而如果附肢多于两对,则动物肌肉发育和运动耗能较多、但运动能力的增加带来的优势不足以弥补多出的耗能。该理论被称为“四足行走优势假说”,按照这个理论,在相同的生态位下,非四足动物和四足动物竞争会处于劣势,双足纲和八足纲在水生阶段的灭绝也佐证了这个观点。六足纲的存活看似一个反例,但六足纲的演化历史其实也是在证实这个假说。

六鳍鱼的出现较早,早于最早的四足鱼类。最早的六鳍鱼拥有三对结构相似的附肢,所有附肢皆负责游泳运动的功能,这点和四鳍鱼的两对附肢皆是用来游泳的鱼鳍相同。但早期鱼类的附肢其实很脆弱,结构和尾鳍相似,只有少量的肌肉和骨骼。附肢的出现导致了有足脊椎动物运动能力的提高,并使其获得了更多的生存优势,因此当早期海洋里只有六鳍鱼而没有更高效的四鳍鱼时,六鳍鱼便能在和园口纲、两足纲和八足纲的竞争中享受到适中的附肢数量所带来的优势。化石证据表明,当最早的四足纲出现后(约莫为六鳍鱼鼎盛的时期),拥有更优化、效率更高的生理结构的四鳍鱼动摇了六鳍鱼的统治地位,并快速占据了许多原本由六鳍鱼占据的生态位。古生物学家发现在这个阶段灭绝了大量的六鳍鱼种类,而四鳍鱼则逐渐繁盛起来。

但有一种六鳍鱼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反而处于优势地位,那就是六鳍鱼中的飞鱼科,该科的附肢结构和四鳍鱼较为相似,两对附肢为鱼鳍负责游泳运动(即前肢和后肢),剩下一对附肢(即中肢)异常宽大,使得这种动物在水中加速、转向等运动能力更强,虽然这种水中运动的优势在四鳍鱼发展出歪尾型(鲨类)和正尾型(原鱼类)后也逐渐消失了。

飞鱼科真正的优势在于,这对异常宽大有力的中肢甚至可以让它们轻易冲出海面、在落水时更易调控运动轨迹、且在空气中保持平衡并提供少量升力,和它们的名字一样,这是一种具有短暂飞行能力的鱼。会飞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的运动速度更快、能够更轻易地捕食和逃避敌害,以及常暴露在空气环境中的行为直接促进了原始肺的进化,并最终让这些动物登上陆地,成为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登陆后,六鳍鱼的前肢和后肢负担起了支撑身体和地面行走的功能,而中肢则继续在特化飞行的道路上演化,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陆生六足纲动物,它们具有和四足纲相似的四肢用于支撑身体,背上还长着一对令人叹为观止的翅膀。


某种原始的飞鱼科复原图


特化结构

六足纲动物的滑翔能力起源很早,可以追述到鱼类,而真正的振翅飞行能力则起源于两栖类(六足水生目翼螈科)。因此,六足纲动物普遍都具有许多特化适应飞行的生理结构,飞行特化在六足纲中是较为保守的特征。这些生理结构包括流线型的身体外观、轻盈而坚韧的气质骨骼、肌肉少而移动能力弱的四足、用于提供足量氧气的发达胸腔和双重呼吸系统、用于调控身体运动提高效率的双脑结构、基于双脑结构而产生的富裕自由意识(因为自由意识的本质是神经系统)等。

在六足纲登陆时,陆地空气中的富氧环境使得这些动物能够快速适应陆地上的飞行运动,并也使得许多大型飞行六足纲动物的出现成为了可能。直到今天,四足纲中的鸟类勉强在轻型、小型飞行动物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而那些更早向往蓝天的六足纲动物依然统治着更广袤的天空。学者认为在脊椎动物中,虽然四足行走更有优势、两对肢体足够分担抓握、支撑、借力等运动的功能分工;但对于飞行动物而言,仅有两对肢体显然不足够平衡飞行与陆地活动间的关系,而六足纲的飞行动物无论在落地支撑、争斗还是飞行中的运动都比四足纲的飞行动物更便利和高效。和四足行走优势假说相对,该理论则被称为“六足飞行优势假说”,这大概也是六足纲在登陆后继续超飞行演化的原因之一。

四足

陆生六足纲动物用于在陆地上支撑身体移动的四足都较为退化,其功能和分化也远远不如四足纲的腿那么丰富。一般来说,六足纲动物的四足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较为相似:前肢用于在飞行中攻击和捕捉猎物,因此其前肢结构普遍形似四足纲动物的掌行结构,具有较发达的趾和爪;而后肢用于支撑身体和辅助起飞,因此其结构普遍形似四足纲动物的趾行结构,足弓和整个后肢延长使得动物的后肢能够积蓄更多的能量,更便于短期提供足够速度或是跳跃起飞。

翅膀

六足类的翅膀演化路程是由鱼鳍翅到翼膜翅再到覆盖毛/羽的翅膀,这和四足类的鸟类从前肢臂膀演化而来的翅膀不同。现生六足类的翅膀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构造,多指类(像蝙蝠那样的骨架,通常是比较原始的类型)和单指类(像鸟类那样的骨架)。这两种构造中,翼膜翅膀和毛翅膀(翼膜上面覆盖一层毛)只有骨架的差异,而羽翅则是有更显著的结构差异。六足类翅膀的基本结构和其他附肢相似,基本也可以分为上臂、下臂、掌和指几个部位,这可能是因为原始附肢都是同源结构,其原始的骨骼框架都是相似的。但由于六足纲的翅膀起源很早,少经历了许多同源结构分化和愈合的过程,所以其骨骼相比四足纲更加完整和牢固、肌肉附着也更加有力。

单指类的羽翅,骨骼和四足动物的鸟类相当,但六足类除了飞羽,第一层覆羽(正面和背面均是)也是着生在骨头上的。多指类的羽翅,则只有指骨附近的飞羽是着生在骨头上的,其余的着生在指骨间的肉膜上(羽翅的肉膜比翼膜翅膀要小)。因此多指类的羽翅会因内部骨骼而看起来显得或大或小,而单指类的羽翅的大小则因飞羽的大小而定,一般来说,多指类的翅膀较厚大,而单指类的翅膀更宽尖。在抗干扰性方面单指类羽翅更佳,因为多指类的骨骼较细,一条指骨受伤后很容易导致整个翅膀暂时丧失功能;速度和灵活性也是单指类占优,而多指类负重能力强,则常见于体型大的龙鸟。不过无论哪种类型,六足类的羽翅,覆羽都比四足动物的鸟类要多且均匀,负重能力也比鸟类更强。


两种羽翅的骨架和羽毛结构,绿色示着生在骨骼上的羽

相比鸟类的羽翅,六足类即使是单指型的羽翅上也有大面积的翼膜,飞羽的羽根插入骨头,并有三分之一的长度生长在肉膜里,使得整个翅膀十分稳定,能够负载起六足类庞大的身躯。但这也意味着,六足类的换羽过程很慢,羽毛受到损伤后也需要比鸟类更长的时间来更换修复。体型较小的六足类,羽翅翼膜也会比较窄。


羽神的羽翅示意,绿线为翅膀上的肉

除上述类型,六足类也有滑翔飞行的种类,这些动物大多长有皮翼,和四足类的皮翼一样,大片的翼膜将躯干和肢体连起来组成宽大的翼面以提供升力。最早,六足类的皮翼有至少两种类型,一种是头部、中肢、后肢和尾部间有皮翼相连而前肢游离(A)、一种是所有肢体相互间都有皮翼相连(B)。B类型能够提供更大的升力和稳定性,但由于皮翼联系着肢体,这使得动物无法在滑翔的过程中使用爪子灵活地捕捉猎物,因此,现存的六足皮翼类动物基本都是A类型的。也有说法是,一开始只有B类型,在演化的过程中才出现的A类型因更有优势而保留了下来。

由于皮翼六足类的头部翼膜直接连向了中肢,展开的皮翼通常会呈现出前端细窄而后端宽大的外形,这种结构能使动物以极快的速度飞掠,游离的前肢也可以极大地弥补动物在俯冲攻击时机动性和攻击力上的不足。和扑翅飞行相比,滑翔飞行速度快、省力,但稳定性和机动性不足,无法灵活做到垂直方向上的移动和起降。因此,对动物而言,滑翔通常是一种快速转移的手段,用以逃避敌害或是捕猎。

六足皮翼类的翅膀(或者说皮翼)是可以收起来的,中肢折叠后能尽量把皮翼收在身侧(C),在地上活动时可避免皮翼被地面的杂物划伤。也有一些小型动物的皮翼无法收起(D),它们通常生活在丛林、石林等地,平时可保持在高处活动而很少下到地面,展开的皮翼可以令它们随时随地做好起飞的准备。这些动物的后腿通常也退化,仅保留有攀附的功能。



飞行

六足类动物在飞行时,通常前肢收在胸前、后肢向后舒展,头部保持稳定,尾巴随着身体的摆动上下摇晃、并在转弯或降落时提供辅助。和四足类的飞鸟相比,六足类动物通常都具有宽大的翅膀和细长的尾巴,飞行较慢、善于翱翔,在滑翔时细长的尾巴可凝聚风魔法提供向前的冲力,增加翅膀获得的升力。六足类普遍足掌宽大,前足在行走时趾行或掌行,在飞行落地时全掌着地,后足趾行,具有一定的弹跳和奔跑能力辅助起飞。大型六足类飞龙在起飞时会在翼下凝聚魔法鼓风,辅助起飞。


一种典型的六足类振翅飞行动作(常见于飞龙类和兽鹫类)

和地面上生活的六足类不同,云洲六足类的体型通常较小、较轻,云洲的环境又多草原和山地,因此大部分云洲六足类(羽神、兽神、云神等)都存在直立行走的趋势,后腿相对其他六足类较倾向于掌行、前肢更为灵活、同时尾巴也变小变短了。因此云洲的六足类更常用手臂和腿来辅助尾巴凝聚魔法。尤其是羽神,没有尾巴,但具有比例上比大部分六足类都要细长的手臂和腿,完全依赖手臂和腿辅助控制四周的气流,以便飞行。幼年羽神在学飞时主要用手控制气流,熟练后则可以用双腿控制,腾出双手使用工具。可以说,羽神虽然没有尾巴,但有另外“两条尾巴”替代了尾巴的功能。据某不愿透露姓名的原人(?)称,羽神用手操纵气流的姿势真的是非常娘炮(X)。


鸟人羽神的飞行,绿色部分示意魔法气流

不管是四足类还是六足类,长龙的飞行都是最为奇特的。六足类的长龙(翔龙)翅膀较小,振翅的幅度也相比飞龙小得多,主要依靠翱翔的方式飞行。细长的身体和尾巴令他们能飞得比飞龙更灵活、更快。需要更快速度的时候,翔龙也会模拟四足类长龙的飞行方式,即以头部为中心,凝聚出旋涡状的风轨,整个身体在漩涡中快速游动。这时候,长龙长长的胡须就有用武之地了,当胡须在漩涡中像丝带一样随风飘动时,长龙就可以根据两侧胡须的飘动轨迹判断自己的身体如何迎合漩涡扭动最节省体力。但这种飞行方式相当耗费体力,一般只用于低空飞行,或多条长龙组成节省体力的阵型一起飞行。



六足类长龙的振翅飞行动作(上)和四足类长龙的风轨飞行动作(下)比较

在使用风轨于狭小的空间中(如在森林或洞穴中)飞行时,六足类长龙和四足类长龙的降落动作相似,在降落时先向下俯冲,接触地面后迅速卷曲身子盘成环形,四条腿踩在地上快速小跑绕了一圈卸掉风轨的冲力。对于常生活在森林、并且会直接飞进龙穴再降落的长龙而言,这种降落方式可以把降落需要的空间降到最小。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不同个体绕圈的方向是相对固定的,习惯向左绕圈的个体不管什么时候都更倾向于向左绕圈,类似原人的左撇子和右撇子。


长龙的降落动作 (萌到翻滚(X)

第二大脑

从有鳞类开始,受到后期登陆的四足纲动物的生态位竞争,充分适应富氧环境的六足类动物开始向大型动物演化。无论古今,六足纲动物中都不乏许多体型巨大、比外形相似的四足类还要庞大许多的物种。六足类的大脑逐渐无法胜任控制如此巨大体型的工作,因此大部分六足类都有一个第二大脑(或称运动大脑、肢体大脑)。第二大脑位于躯干上,主要负责协调身体尤其是六个肢体和尾巴的运动,分担了大脑的工作,使得大脑活动可以更多地放在感官、指挥和思考上。

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的第二大脑位置和形状都是不同的。变温动物的第二大脑绵延很长并靠近心脏,因此即使整体体温低也可以保持第二大脑的高度活性——换句话说,如果体温太低,六足有鳞类不仅行动会迟缓,被戳一下的时候反应也会很迟钝(?)。而恒温动物的第二大脑则更靠近腰部远离心脏,避免身体运动后产生的的高热量损伤第二大脑。

和鸟类一样,大型六足类的背部骨骼也愈合成了一块整体,骨板坚硬支撑身体,也能保护第二大脑。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体型巨大的四足动物也有第二大脑,诸如海龙。


变温动物(左)和恒温动物(右)的脑和心脏的位置关系


骨骼

六足类的骨骼结构和四足类动物趋同演化、大体一致,但在一些涉及特化结构的地方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六足类的骨骼普遍为中空气质骨,相比实心的骨头更轻、但更有韧性。和四足纲中鸟类的气质骨不同的是,六足类的骨骼内富含更多的矿质元素,尤其是一些体型极为巨大的巨型食矿龙类,其骨骼富矿程度之高、甚至能呈现出苍灰色和金属光泽。另外,由于六足类飞行特化起源相当早,因此六足类骨骼中的愈合现象也十分常见,以减少骨骼的数量、合并较细的骨骼等达到减重和强化骨骼的效果。和四足动物一样,六足类的骨骼可以大致分为头骨、躯干骨和附肢骨三大类。


六足龙类骨骼示意

头骨

六足动物的头骨和四足类动物相似度较高,特化程度较少。值得一提的是六足类的头骨没有演化出耳孔的结构,而是基于早期翼螈科动物食矿和将矿物富集在体表形成鳞片的过程,在耳洞附近形成了矿化骨质的空心尖角,并将这种尖角作为了搜集声音的外耳,被称为“耳角”。可以说,许多六足龙类头部最大的那对尖角,其实就是它们的耳朵。而由于尖角具有搜集声音的重要功能,因此大部分六足龙耳角的造型看上去都很朴素且光滑,不像四足龙类的角那样存在许多分叉和花纹。

耳角和用肌肉控制的外耳首次分离出现在翔龙科动物身上,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或是巨型龙给予的生存压力,起源于富氧代后期的翔龙科动物长出了两对耳角,一对较大的耳角用于分辨声音的来源方位、而大耳角下方较小的耳角则用于更精细化地捕捉声音的信息。而后在演化和优化的过程中,这较小的一对耳角逐渐裂开露出中央的中空结构、又逐渐软骨化并覆盖皮肤和肌肉以更高效地搜集更多方向的信息,最终形成了现在翔龙科以后(包括龙鸟科、六足披羽类和六足被毛类)六足动物的外耳构造。大耳角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退化失去了耳朵的功能,而更多的成为了攻击防御和炫耀展示的工具,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四足动物的外耳相比,六足动物的外耳骨骼更硬、耳廓结构呈简单的管状、且大多仍保留着似龙角的尖锐造型。(顺道一提阿D的耳朵就是覆盖了皮肤绒毛、但未裂开的耳角。)

从声音在气体和固体间传播的物理性质来看,六足类耳角在空气中搜集声音的能力和效率不及外耳、但优于耳孔。另外,这种由固体包裹的耳道结构更善于在固定之间或是狭窄的空间(如洞穴生境)中搜集声音,其尖锐的形状也十分适合使用自由意识辅助,因此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穴居、食矿的大型六足龙类仍保留着耳角的构造,而体型小的六足类动物则几乎都使用外耳。


早期的翔龙科动物翼翔龙

躯干骨

六足类的躯干骨大致分为颈、胸、腰和尾几大部分,其中颈部、腰部和尾部和四足动物类似,盆骨部分和鸟类一样愈合成荐椎,而胸部的骨骼结构则有极大的差异。为便于翅膀着生和发力,六足动物的胸椎愈合成了两个大块,即第一胸椎和第二胸椎,前者长有六足动物最重要的飞行倚仗“肋骨板”,后者则是第二大脑(次脑)的生长位置、并在两侧长有未相互愈合的次脑护肋用于保护次脑和腹部的器官。由于这两块高度愈合的胸椎存在,六足类动物躯干部分的灵活性很差,几乎全靠腰部弥补。

六足动物的肋骨宽大扁平,并在靠近胸骨的位置相互间愈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带有韧性的面状整体,被称为“肋骨板”。肋骨板是飞行肌肉的附着点,为连接中肢的胸肌提供了足够的附着面积,这和增强胸骨以获得胸肌附着面积的四足鸟类殊途同归。肋骨板的存在保留了巨大的胸腔体积,这也使得巨型龙能长出巨大的肺部和气囊、获得充足的氧气以供应高强度的飞行运动,令这些体型叹为观止的巨型动物升空成为可能。同时,动物在振翅时,肌肉拉扯肋骨板、扩大或压缩胸腔,也能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距测量,羽神在飞行时一次呼吸的量可以达到静息时肺活量的120%到130%,这还是羽神体态直立、胸腔变窄小后的数据,对于那些四足着地、胸腔更大的大型动物而言,肋骨板对呼吸效率的提升则会更加可观。

六足类的第二大脑普遍生长于第二胸椎前端,为此处神经富集而成,从骨骼上看像长了一个异常膨大的骨瘤,被称为“次脑室”。次脑室膨大的方向靠近腹侧(体内),而背侧较平,能够嵌入第一胸椎末端由脊椎和肋骨板围成的凹处,得到充分的保护,这个凹处也被称为“次脑凹”。一般来说,变温动物的次脑凹更深,能使次脑更加靠近体温更恒定的核心部位,而恒温动物的次脑凹更平,次脑也更靠近腰部。



肋骨板(上图)与被肋骨和胸椎保护的次脑(下图)

附肢骨

六足类动物顾名思义,拥有三对附肢骨,按照生长位置分为前肢、中肢和后肢,三对附肢骨骼均为同源,并且结构和四足类动物的附肢骨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学界认为脊椎动物的附肢骨骼基因的起源可能可以追溯到始颌鱼,尽管始颌鱼的鳍骨并没有复杂的骨骼结构,但其后裔的四足类、六足类和八足类的附肢骨骼结构都十分相似(其中四足类和六足类亲缘关系更近所以更加一致),与之对应的,从始鱼独立演化出的二足类的附肢就有截然不同的骨骼结构。

从肢体根部到末端,六足类的附肢骨分为胛骨、上臂骨、两节下臂骨、掌骨和指骨几个部分,不同肢体这些骨骼的形状和愈合程度皆有不同。其中前肢的骨骼和四足动物的前肢最为接近,可能是由于两者功能上的相似性。中肢的胛骨细长而富有韧性,用于附着翼膜。下肢的胛骨与荐椎愈合,掌骨也常愈合以增加后肢的机械强度。一些体型较大的龙类,其两节下臂骨也常愈合为一块,以增加肢体的强度。



逐帧动画真好玩,但是……好累!

骨骼其实是21年十月份就画好的,直到22年十一月才写文本设定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耶好棒!繁簡轉換按鈕出現在更方便按的地方了!  : )

說到多指類和單指類

翼龍不是鳥類那種結構 , 牠算單指類嘛





對了,為啥都沒看過有人把西方龍翅膀畫成翼龍那種結構?那個才是現實中的範例不是嗎?好歹牠們也活過一段時間

第二大腦的設定真有趣 , 不知道現實中有沒有這樣構造的生物 (我只聽過四個胃而已

如果第二大腦受傷 是不是會造成殘廢呢?

那個透視圖非常像某款砍貝特狩獵2014的透視圖  , 心臟和腦袋都在保護良好的位置阿...


【发帖际遇】:火尾-555 走在大街上摔了一跤,竟然发现地上躺着 5F卡币 ,赶紧捡起来!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TOP


回复 2# 火尾-555

帖子里面的繁简转换按钮以前也有吧?不过很Happy把Bug修好了WWW

我这边单指类是指手臂骨骼演化成翅膀中段、而掌骨和指骨都位于翅尖的结构~
所以,目前的设定里还真没有翼龙这种,掌骨和手臂骨骼演化为翅膀中段,只有一条指骨在翅尖~
因为这种看着力量就不行啊,体型大了振翅不会拗断吗?翼龙也是擅长滑翔的动物嘛WWW
所以如果同一时间段几类翅膀结构都存在的话,似乎这一类被淘汰的几率是最大的WWW
那么也许可以在古老的六足类化石身上看到像这样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翅膀骨架?就像这里开篇在古老的圆口类里找到了二足类和八足类一样WWW
(哎?
话说感谢555提供的骨架图耶,翅膀的骨架好清晰!是说我终于找到经常看到龙翼肘关节有指的起源了,原来这设计来自翼龙的拇指WWW

第二脑恐龙就有哦~ 一些大型恐龙在腰臀的地方就有个一团神经节用来协调身体动作,比如说出名的剑龙和梁龙~
据说(?)现存的大型爬行类也还保留有这个构造?
之前看到文献表示鲸类比如说座头鲸蓝鲸这种也有专门的一团神经节用来协调捕食动作~
所以如果体型巨大的龙没有一团神经节用来协调肢体运动,大概大脑的大部分区域都是管运动的吧,这样难以说明为什么龙可以产生智慧WWW(被拖走!——
没错第二脑受伤就会残废掉,各种瘫痪或者至少肢体不再灵活~ 严重的话也会致死~
说到狩猎,想起以前玩的一款狩猎游戏也是,可以开神奇的透视模式(?)狙击大脑和心脏(?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絨毛你說的終於見識到翼龍的骨架,
該不會就是555貼的這個吧?!XD
小時候沒有迷過恐龍鬧著父母要去博物館對吧WWWW

所以羽狼也是有兩個腦的吧?
這樣想著好神奇,要是經過是當的訓練,
第二個腦說不定也可以想事情。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回复 4# 紅峽青燦

没错就是这个WWWWWWWW,这证明以前看翼龙图片都没专心WWWWWWWW
话说人家小时候在博物馆没看到翼龙嘛WWWWWWW
(哎?

等等你这么一说!我才想起,原来我也有第二脑!(炸飞!
是说第二脑是个特化的专门调节运动的神经组织,就像只有运动中枢的普通脑,所以,就算训练也无法思考吧?
所以这第二脑就是 真·脑里装的都是肌肉 W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不愿透露姓名的原人出现了!WWWWWWWWWWWWWWW
这个动画好棒!清晰简明的动作示意图!
好生动!

长龙这个类群............真的是奇葩!
虽说你说他们有气旋魔法辅助飞行~
但毕竟不太看得到!
所以他们飞行的时候给我一种他们必须用很大力量挺直身子的感觉!
感觉很累!WWWWWWWWWWWWW
尤其是那只六足类长龙WWWWWWWWWW

至于四足长龙吧..........
中国龙表示 这货谁?我们不认识!
卖萌的家伙最可耻!WWWWWWWWWWWWW
飞的时候一扭一扭的摇晃小屁股就不说了.........
降落以后那个小脚踩踩踩踩踏一圈简直太猎奇了!WWWWWWWWWWWWW
尤其是最后把头伸出来的那个亮相!!!
简直是闹哪样!太疯了WWWWWWWWWWWWWWWW
阿帝作为龙王不会被萌坏吗?WWWWWWW

嗯.........至于一开始那只六足飞龙.......
我在想是不是长龙和一般龙的过渡类群啊?
身子也很长,腿也很短有木有!
不过它的飞行姿态就正常多了,升力提供部分最高,其余部分下垂,很自然WWWWWWWW

嗯.........还有那些娘炮............
没眼看没眼看WWWWWWWWWWWWWWWWWW(X)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TOP


回复 6# 大熊星座

准确地说,长龙的飞行就像风筝!WWWWWWWWWWWW
速度快的时候身子可以基本顺着头的轨迹运动,速度慢的时候就像高空的风筝,头被绳子拉着不动,身子自由飘逸!(X)WWWWWWWWWWW


龙就是这样萌!
一边打劫财物一边吃人的龙表示,真的,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人不喜欢我们(XXX)
其实那个小短腿转圈圈就是这一组动图的起源,只是因为想画它,所以才产生了这一整组WWWWWWWWWWW

那只六足飞龙就是个银角烈焰龙,属于翅膀比较大、身体比较流线、善飞的类型,emm,好像胸肌画小了点(X)
鸟人:娘炮有什么关系,我们会飞,羡慕吧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翅膀扇动飞行的弱爆了,喷射式最强。天慧龙10秒爬升上遗群岭
谁有兴趣根据天慧龙的生态CG推算下巡航速度、爬升速度、俯冲速度


【发帖际遇】 天空羽龙 在龙峰山脉遇上了谜样的大姊,被请了一杯酒,却发现酒裡浮著兔肠,受到莫大惊吓,损失 31探险经验 ……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TOP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18-11-5 18:01 编辑
回复 8# 天空羽龙

太天真了,飞龙把翅膀姿势摆好,尾巴鼓个像长龙那样的风魔法,就能随时切换喷气式飞行模式!
旋风放在翅膀下方模拟战斗机垂直起降模式都是可行的!(?)
所以黑龙起个飞可以造出飓风,降个落风压可以把一块山头的树吹断(不)W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走進毛學(X)我看我回過這個但是怎麼現在一看又沒印象了!

偽科普愛好者降臨!(是說作為一個真科學人天天愛看愛寫這種東西真的大丈夫?)

我喜歡這個四足行走優勢假說!因為怎麼說呢?我個人是比較不喜歡脊椎動物的造型步足多過於四的,比如阿凡達裡面那些六腳獸類馬啊啥的,主要原因倒不是不好看,而是感覺很冗,兩腿能做的事情幹啥要用四條腿?同理可證,來自深淵的那個,法普達我也不是很喜歡,手太多了WWWWWW但又說回來,超過兩對翅我是不排斥的,大概到六對是我對外型喜好的上限,八就又有點冗了,所以我很喜歡你這個把步足數量減少的設計

我最近也想著怎麼把斯雷普尼爾的八足轉化成另一種概念上的八足而不是八條真腿WWWWWWW
btw一說這個我想到之前看你寫的小賽看的劇裡面的九爪神鷹,我似乎是說過爪子到底怎麼排列的很感興趣WWWWW

六足綱動物:我TMD骰了一個天空就要全點那邊的技能WWWWWWWWWWWW
這種六足類的雞翅膀(?)吃起來應該挺滿足的,外面還有一圈更多的肉,但拔毛可能比較麻煩

不知道為甚麼我現在看到對皮翼類型的描述,腦子裡全都是不同造型的蒼蠅拍(X)
發現你用好多老圖(?)混更新科普的插圖WWWWWW
跪求一篇科普講解羽神為甚麼尾巴退化WWWWWWWWWWWW


【发帖际遇】:紅峽青燦 在森林中探险时不慎遭遇土球特工队,被上千上万的土球追赶,情急之下,不知把&sid=9JQ81i 28F卡币 遗落到何处去了。

际遇事件仅作娱乐,正式设定请见【DL故事集】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回复 10#  @紅峽青燦

同意你说的,很多设计里六足动物看起来怪怪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冗余了
阿凡达属于问题比较明显的了,它里面的那些六足狮子、六足狼啥的,都是直接复制了一对前腿作为多的一对足,这就真的很冗余
去掉复制的那一对前腿,其实对外观结构功能几乎没影响,那为啥还要多长一对啦,生长发育的能量不要钱吗?当高等脊椎动物是马陆吗?(X)WWWWWWW
同理,翅膀多但是结构功能一致的我也不喜欢,虽然翅膀这个元素好看是好看,但就是太冗余了WWWWWW
所以你会看到我这里不管多足的镰鬼还是多翅的神鹫一类,都会尽量把每一对肢体的结构和功能给拉开,比如大王鹫的三对翅膀结构和功能就全都不一样WWWWWWW

但换句话说,如果能每对肢体的结构功能不一样,那多一点我是不介意的
比如半人马那种肢体结构我觉得就挺好的,只不过半人马有另一个更鬼畜的冗余问题,那就是躯干冗余了!(炸)WWWWWWW

飞行特化可是一种需要大量DNA点数(?)的东西!所以要点只能硬着头皮一直点!(XXX)WWWWWW
不过六足类里也有一些回地面的,要么靠地理隔离、食性和体型取胜(镰鬼一类),要么又被四足类揍死了(足翼螈)WWWWWWWW

六足类通常体型比较大,翅膀吃起来岂止是满足,简直可以吃到饱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