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资讯/同人分享

内容类型 同人作品
原作名称 -
转帖来源 http://phenomena.nationalgeographic.com/2015/12/15/can-a-plant-remember-this-one-seems-to-heres-the-evidence/
本帖最后由 羽·凌风 于 2015-12-16 17:22 编辑
来一个新闻翻译,看到了一个真有趣的东西WWWWWWWWWWWW
不忍说这个原作者的文风就有一股浓韵的吐槽感(?),嗯,于是翻译嘛……(哎?
是说这个实验还真有意思,本来以为只是环境驯化,结果看到除了坠落震动、其他的震动含羞草还是有反应,真是有趣WWWWWWWW
起初,我们以为动物只有本能,后来有了动物认知研究;
接着,我们以为植物只有应激,后来有了植物行为研究;
然后,我们以为植物没有感受,后来有了植物感觉研究;
现在,有人告诉我们连植物都有认知能力了!




CURIOUSLY KRULWICH        A Blog by Robert Krulwich

植物有“记忆”吗?这个貌似还真有
Can a Plant Remember? This One Seems to—Here’s the Evidence


POSTED TUE, 12/15/2015

今天我要讲一株可怜植物的故事,它没惹过谁,就连着花盆被主人往下丢。不仅丢了一次,而是56次(还是在一分钟之内)。不过呢,它毕竟是植物,不管发生什么事,它们还是会和之前一样该怎样就怎样生活。它们没有脑,也就没办法记住任何东西。它们不是动物。所以我想,哪怕连续丢它们56次,也不会对它们有什么长久的影响。

但是我错了。我最近看到一篇西澳大学的生物学教授Monica Gagliano写的论文,简直太神奇了,她发现植物不仅可以“记住”事情,而且在一个月之后还不会忘记它。以下就是那株传奇的植物:


PHOTOGRAPH BY DEAGOSTINI, GETTY

这是含羞草 Mimosa pudica,人称“敏感的植物”,只要你随便摸它一下,几秒钟之内它就会把叶子卷起来,看起来就像受惊了或者保护自己的模样。如果你没有看过它们卷叶子的视频,强烈推荐去找来看看,实在是太有趣了。

好了,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这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植物。那么回到正题,来谈谈Gagliano的实验:她拿来了几株含羞草,和花盆一起把它们放在一个金属杆子上面,然后就像这样:


Drawing by Robert Krulwich

没错,把这些植物从六英寸高的地方往下扔,而且不止一次,是每隔五秒钟60次。不用担心,杆子下面有软垫子,花盆不会打碎,但撞击的震动还是足够让这些敏感的植物闭合它们的小叶子了。

尖叫!还是淡定?

六英寸实在是太矮了,更何况下面还有垫子,不会对植物造成任何伤害。因此Gagliano就想,如果她把这56株植物每个都扔60次,这些植物最后可以“意识”到坠落并没有危险吗?它们会不再闭合叶子吗?

以及另一个问题:以后这些植物也会记得这件事,并且改变它们的行为吗?

于是她就这样义无反顾地开始实验了。很快她就“发现有一些植物的叶子在下坠后没有完全闭合”。换句话说,这些植物似乎明白了下坠是无害的,于是越来越多的植物都不再有防卫动作、不再闭合叶子了——“直到最后,所有的植株都不再闭合叶子了……它们再也不怕下坠的震动了。”


Drawing by Robert Krulwich

这个实验可以用来证明植物有记忆的能力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吗?怀疑论者大概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一堆被扔得精疲力尽的植物而已。活动叶片是需要能量的,在被扔了60次之后那些可怜的植物大概都累坏了——连自卫的力气都没有了。但Gagliano不这样认为,她摇晃、戳这些“疲惫”的植物,结果很快叶子又闭合起来了。“哦,这是个新刺激。”Gagliano想象这些植物的“心思”,摇晃和戳对它们而言是新的刺激。她认为这种对“之前”和“新”刺激的不同反应,正是证明植物改变了自身行为的绝佳证据。因为“之前”它们知道了下坠的震动是无害的,所以不再闭合叶子。这也说明了植物可以记住事情。

下坠实验的一周之后,Gagliano把这些含羞草拿出来,挨个儿又把它们扔了一遍。这一次这些植物也没有闭合叶子。两周之后、三周之后她又重复扔这些植物,结果它们仍然“记得”下坠的震动是无害的。对于“记忆”来说,这可真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她还特地提到,连蜜蜂的记忆都只能持续几天时间。

但是植物没有脑啊?

“植物确实没有脑,”Gagliano在论文中写道,“但是它们有自己的一套信号传导系统。”所以也许植物可以通过化学或者激素的机制来记录事情?这简直和动物的大脑大相径庭,是一套完全不同、分散、人类连门都没有摸到的认知系统。Gagliano认为我们应该多研究一下这个方面,看看这些含羞草到底是怎么回事。

《纽约人》的撰稿人Michael Pollan去年经常和Gagliano一起去参加科学会议,也把会议上Gagliano被众多生物学家刁难的场面生动地描述了出来。那些生物学家都不相信植物拥有“智能”,对他们来说,植物嘛,不过就是承载基因的机器——它们当然无法学习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说它们有强烈的感觉,这根本就是在模糊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分界线。”


Drawing by Robert Krulwich

在人们眼中,植物总是一种低等的存在,比动物低一级,比我们人类低两级。Gagliano想让人们认识到植物有和动物一般的认知能力,此举无异于打破了这种等级制度、挑战事物的规律。

人们总是认为是大脑令我们如此与众不同,是无数的神经细胞让我们可以记忆、感觉和思考。没有脑的生物当然无法做和我们一样的事——因此植物当然也没有“记忆”。

但是Gagliano的实验却告诉我们,说不定植物还真能。

“这个实验、这些现象,都指向一个明确的、虽然有些离经叛道的结论,”她在论文的最后写道,“记忆可能并不是动物的专长,脑和神经细胞只是产生认知的一种可能,但并不是唯一的可能。”

谁知道呢?也许等哪天她的植物会亲口告诉她她是对的呢。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咦?为什么是吐槽感WWWWWWWWWWWWWWWWWWWWWWW
我觉得是很标准的《纽约客》、《经济学人》式文风啊——讨论正经话题又带一丝玩笑和调侃的意味WWWW

实验的话,作为描述现象来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尤其有一点就是,已经“疲累”后的植物,面对相似刺激——摇晃和戳后,仍然表现出应激性,而仅对下落实验不敏感~
这大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植物确有对特定刺激的“记忆”机制~

然而Monica你是不是文科生啊WWWWWWWWWWWWWW
哪怕你没有能力或者说还没来得及展开机制的探究,你有56株植物能不能做个对照WWWWWWWWWW
这样开展实验,得到的结果总觉得很不可靠的样子,颇有点野狐禅的味道WWWWWWWWWW
也难怪生物学家们要上来围攻诘难你WWWWWWWWWWWWWW

不得不说我的理念也属于保守阵营WWWWWWWWWW
虽说什么是“记忆”,什么是“认知”,本身也和定义有关,但毕竟,文中所述的植物式的“记忆”,和所谓的动物的“记忆”,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模糊和混淆在科学上并不是什么好事~

以及最后,看过原文的表示!这翻译得真是太调皮(?了WWWWWWWWWWWWWWWWWW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TOP


然而人家文章全篇都在说植物的记忆和动物确实不一样啊WWWWWWWWWWWWW
并没有模糊和混淆啊
模糊和混淆的人是那帮保守派啊WWWWWWWWWWWWWW

看了原始文献,表示人家不止做了控制组,还做了不同营养条件下的反应WWWWWWWWWWW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