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转载、整理自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pVL46vAsd8vk7v8pyOK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d5ytlwOxJZ4GVQ1Qk5y

总论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文学作品创作的发展,又能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以及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优秀的文学批评不仅会对同时代个别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还会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改变一代文学风尚。它不仅能提高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艺术趣味,还能促进社会和时代的审美理想的形成。

方法与流派:
1.形式主义批评
形式主义批评的出现,通常被认为源自柯勒律治提出的文学作品是有机整体的观点,由此提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此后,托多洛夫说:“形式主义一词从它的对手加给它的贬义来说,指的是1915年到1930年期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而自“新批评”被正式命名之后,“形式主义批评”就一直被英美批评家认为是“新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实际上,形式主义批评的源流有着更为宽广的脉络以及由此形成的种种冲积平原。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谱系里,形式主义批评涵盖了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俄国形式主义、20世纪40、50年代活跃于英美的新批评、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法国的结构主义。这股有半个世纪历史跨度的批评思潮,同时还包括了诸如本体批评、语义学批评等诸多的小流派,并显然形成了各具特征的阶段性潮流。魏伯·司各特在《西方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中,将形式主义批评称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批评模式”。他说,“事实上,一提起现代批评,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这种批评方法”。

形式主义批评是一种专注于分析作品自身的美学结构、形式特点和文学风格的文学批评。此前的西方文学批评,或注重摹仿论,以阐释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文学;或注重表现论,以解决文学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在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寻找文学。而形式论或形式主义批评,则要研究文学的语言形式问题,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说:“形式主义批评的唯一目的是发现和解释文学作品的形式。这种批评方法把文学本身看作是独立的,因此文学作品以外的考虑,如作者的生平、作者所处的时代、作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心理等方面的意义,相对来说是不重要的。”他进一步说:“形式主义批评家所研究的核心问题可以简述为:文学作品是什么?文学作品的形式和效果是怎样的?这些形式和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该直接来自作品文本。”

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将“文学性”确定为文学研究的对象,还生产和牵涉了一系列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范畴,如自动化、陌生化、可感觉性等。这其中,“陌生化”是最为重要的概念。“陌生化”(又译奇特化、反常化)概念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是指使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手段。他说:“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目的是提供作为视觉而不是作为识别的事物的感觉;艺术的手法就是使事物奇特化的手法,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困难和时间的手法,因为艺术中的感觉行为本身就是目的,应该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方式,而创造成功的东西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陌生化是相对于自动化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而言,它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它要求“审美主体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陌生化”概念的提出给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点,如果说对文学性的追求是该批评流派的终极目的,那么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功能则使得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

2.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根据现代语言学所建立的明确模型来对文学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如果说新批评所探讨的是文学的微观形式,结构主义所研究的则是文学的宏观形式。结构主义批评始于本世纪20年代,到了60年代结构主义巳在人文科学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思想运动。狭义的“结构”是指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方法。广义的“结构”指事物的系统模型、形式联系、关系总体等等。

结构主义理论表现出以下显著特征:     

首先,对一部作品来说,它是一种写作模式,它根据纯粹的文学规范和准则,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这些因素在作品的内部产生文学“效果”,而不是指向作品以外的现实。   

其次,对一个作家来说,他把意识的l自我”看作是一种结构。它是语言学中关于代词“我”的使用的产物,作家的心境被描述为一种“空间”,其中由文学规范、准则和组合规则构成的系统,而后进入一个特定的书面文体。
     
再次,对读者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是非个人的阅读活动,所读的是文学写作的文本。在阅读活动中,运用一些必不可少的规范和代码来发现文学作品的意义,赋予组成一篇作品的语调,短语、句子系列的形式和意义。

当代结构主义批评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它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其一,它主张内在批评,致力于作品内在结构的研究,可防止主观臆断的评论。其二,它从整体观念出发,把文学看作系统来研究,打破了那种孤立研究个别作品的方法的局限,重视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结构特征探索,对探求文学艺术的形式有一定启发。其三,结构主义者把复杂而范围广阔的文化现象概括成容易把握的基本原则和规范,使人们更明确意识到这些现象之间隐含的共性和普遍联系,同时为理解个别现象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思考框架。其四、对文学体裁的分析和描述,也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到文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总之结构主义超越修辞分析和诠释的形式主义,把文学理论和批评推向了一个注重综合的阶段。但是,结构主义批评似乎又是一种放大了的新批评形式主义。

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女权主义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富了女权主义批评。

西方文化各个层次上充斥着一种“性别类推”(thought by sexual analogy)的思维习惯,既人们习惯于以男性或女性的特征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等进行分类,当然也包括文学上的。从男性作家笔下的妇女形象和男性批评家笔下的妇女作品中总结出了十种女性模式:无形、被动、不稳定、封闭、贞洁、物质性、精神性、非理智性、依从。两种难以改变的形象——悍妇与巫婆。这些模式充分表现了菲勒斯批评中性别类推的思维习惯,而这种习惯就造成了女性形象的不真实表现。

女权主义批评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之一。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继续发展。它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成果,因而有着比较鲜明的政治倾向。它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和女性阅读等。它要求以一种女性的视觉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歪曲妇女形象进行了猛烈批判;它努力发觉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评文学史;它探讨文学中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它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写作方式。女权主义批评在发展过程中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在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批评的思路与方法,体现了它的开放性,增强了它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女权主义批评大体上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此外,黑人和女同性恋的女性批评,也以独特的内容丰富了女权主义批评。



4.精神分析批评
精神分析批评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 

这种批评模式的最基本的美学主张,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和本能冲动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作为精神分析批评理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流派则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30至40年代流行于欧洲,并成为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中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批评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即早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核心的传统(经典)精神分析批评和美国的着名批评家肯尼斯的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美国的诺尔曼。霍兰德为代表的读者反映论的精神批评理论等在理论上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上创新的新精神分析批评。

传统精神分析批评家主要依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人格结构学说、释梦理论等理论和概念进行批评实践。他们或者在作品中寻找象征,以窥视作者的无意识创作动机,或者把文学作品的文本视为“病例”,通过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行为模式等揭示作者的心理和无意识欲望。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无意识理论和三重人格结构学说 二:力比多与升华说(又称性本能理论)三:释梦理论 四:俄狄浦斯情结 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体系)  

新精神分析批评  新精神分析批评家则大都抛弃了弗洛伊德主义的性本能动因说,更加注重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他们借助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哲学、美学理论,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进行重新阐释,并运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之中。他们注重探索读者的心理机制和阅读过程,注意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形式结构及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   具体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的方法有: 一是分析文学作品的无意识意义。二是分析作品中虚构人物的无意识心理。三是分析作家的无意识动机。四是分析读者的无意识体验。

精神分析学派,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广泛的而又是毁誉参半的影响。作为一种批评模式,精神分析批评不再停留在作品的表面层次上,而是进入作者和读者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这对于开拓文学批评的视野也是十分有益的。

5.神话-原型批评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神话原型批评源于本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仪式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的《批评的解剖》(1957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此派批评是自觉地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它的产生也同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中的神话倾向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在批评实践中,这种批评力图发现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叙事结构和人物类型,找出它们背后的基本形式(特别是神话原型),并把一系列原型广泛应用于对作品的分析、阐释和评价,从而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的角度和空间。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
原型批评崛起前,盛极一时的“新批评”在西方的文学研究和文学领域独领风骚数十年后,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年代走向衰落。其实,早在50 年代,“新批评”就因片面性和狭隘性受到文学界和批评界的质疑和批评。正当“新批评”日暮途穷时,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的经典著作《批评的剖析》应运而生。此书的问世在西方的文学批评界颇有横空出世、一鸣惊人的气势和效应。它结束了“新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的霸主地位。

所谓原型(archetype),一词由希腊文arche(原初)和typo(形式).以神话作为原型。弗莱认为,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文学起源于神话,正是这一原理才赋予文学以千百年来虽经意识形态一切变化,仍具有其传播的力量。这种结构原理当然受社会和历史因素制约,并且不会超越它们,但是结构原理始终保持一种足以说明文学总体本质的形式持续性,这一形式持续性有别于它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的变化”。

以神话为原型,神话具体指什么呢?在弗莱的西方文化背景中,神话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原型的原意是最初的形式,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而神话就是“某种类型的故事,讲述主角是神或比人类力量更为强大的存在物的故事”。
在弗莱看来,《圣经》是最为广博的神话故事全集。从文学的视角看圣经,它不再是基督教的至圣经典,引用教义的源泉,而是以神话的方式讲述着人类生存的全部历程:从创世到末世到获救。“《圣经》为文学提供了一个神话体系……从时间上讲,这个宇宙从上帝创世一直延续到世界末日;从空间上讲,它从天堂一直延伸到地狱”。所以弗莱说圣经的恢宏想象是后世文学想象的集合体和母胎。
圣经以文学方式、隐喻的语言对人类基本生存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关照:对于饮食的担心,性的焦虑,行动的自由,财产等方面的关切,这是物质生存方面的关怀;除此而外,神话也涉及我们从哪里来,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如何才能有一种更好的生活等精神关怀。这些与人的基本生存密切相关的关怀是所有原始神话的共同特征。
弗莱认为,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全部关注的主题,正在于此:“在每一个时代,对于作为沉思者的诗人而言,他们深切关注人类从何而来、命运如何、最终愿望是什么;深切关注属于文学能够表达出来的任何其它更大的主题,他们很难找到与神话主题不一致的文学主题”。

与艺术家的集体无意识相联系的重要概念是原型。荣格将集体无意识的内容称为原始意象,原始意象一词意指一种本言的模型,其他相似的存在皆根据这种本原模型而成形。原始意象的同义词就是原型,在《集体无意识的原型》中,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原型尽管归属于集体无意识,但是却能够体验为一种印象式意象。在每一种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原型。同一原型可能细部或名称有些变化,但它的核心意义是基本相同的,符合人类的某种普通心理要求。譬如,英雄,大地母亲、智慧老人、魔鬼等原型在作品中屡屡出现,其各个内在意义仍是相对统一的。譬如西方艺术中的圣母题材的作品多如恒河沙数,但却没有穷尽的时候,因为它们面临的是深邃无底的集体无意识,呼应着人类对母亲的无尽之情,因而具有不朽的魅力。
荣格对于原型的界定一直采取了诗性的态度,他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种族的记忆’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荣格通过对神话的广泛研究和临床的治疗经验,揭示了原型和神话以及神话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基于此,他把原型理论扩展到文艺领域。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因为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不断地以本原的形成反复出现在艺术作品和诗歌中。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唉!!認真看完熊的撰文之後,我感覺除了女性主義之外,其他都好似差不多似的有點難以分辨,並且我對文學的認知也混淆了WWWW而誠實來說,所謂的女性包含的面向也太大,其實除了female之外我還真找不出這個批評方式的特點在哪裡。

如果想要討論的話,我倒是有注意過一些文學批評著重的點,而這些點之間其實有互相矛盾的可能,為此我想列出這樣的批評重點並且後付一個在此類重點下出類拔萃的作品作為代表。

1.格律,即作品的鋪陳手法,文字凝鍊程度,章節斷句甚或標點符號等等為最主要的評論重點,多數評論家都把這個放得很重,即使不是評論的重心,至少也是前幾項會注意的項目。(上林賦,子虛賦,EX大量的古文)
2.內容,把作品的內容視為最高標準,而格律或其他評比項目其次的一種評論方式,出現在故事性或者對讀者會產生影響非純欣賞的作品裡很多。(哈姆雷特,竹藪中)
3.時代性,作品的格律,內容也許不特別優秀,時代一過也許後人便不知道這件作品的意義為何?甚至再也看不懂,但它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特性(源氏物語,大亨小傳)
4.創意性,此種作品的格律,內容很可能一片混亂,也缺乏時代性,但創意足此開創出新風格(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魔法禁書目錄)
5.作者特意細節性,說白了就是因為作者重要所以才重要的作品,如果這作品不是這個人寫的,就不能算佳作的那類東西,通常可以製造出此類佳作的作者,都在文學上已經有另外的作品建立了地位,或者是其他方面重要的人物(羅生門,潛水鐘與蝴蝶)

快把萌燦抱回家!
Don’t think, just do. For the heart is an organ of fire.

TOP


回复 2# 神速青燦

不忍说,今天本来只是想在窝里补充个资料~ 我贴过来的这些我并没有好好认真看

仔细看了你的回复后,我的看法是,你所说的这些批评的方式,与资料中所述的当代文学的批评方法与流派,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在于:

这些流派无论观点有多大的差异,它们始终是立足于“文学本体论”这一基石上。换言之,这些批评,都将“文学性”视为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并认为它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核心与本体。

它们的差别仅仅是,侧重于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与侧面去挖掘、评价作品的文学性。

至于这几种流派本身,其诞生,其理念思潮,都是处在文学发展史这一大语境下的。一种思潮的出现,往往是对之前的批评流派的反思与回应,也是对那个时期时代性的回应。所以,抛离了文学史的语境而单论这几个派别,不免有语焉不详之感。

从我的理解而言,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批评,作为现代文学批评的起始标杆,其核心在于,区别以往的批评强调内容、强调主题思想等等作品组分的批评方式,形式主义批评首先明确了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第一属性,是文学批评的第一目标,而手段,则是通过解构作品的一切元素,解析这些元素的组合方式,解析作品是如何通过这样的组合来实现艺术美感(文学性)的。这是其一大创见。而解构主义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则属于大同小异,只不过一个着眼于宏观、大层面,一个着眼于微观、细节。

而后三种批评,则是立足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的基础上,分别侧重从不同的视角去探寻文学性,它们提供的,是不同的角度,属于认识论层面~

简而言之,女性主义批评,针对的是传统文学中的男性倾向,认为目前的作品,无论是表达,还是理解、鉴赏,采用的都是男性的视角和思维模式,这是男权一贯强势在文学批评中造成的大家都没意识到的弊病,所以,它的诉求,在于采用真正符合女性思维模式和情感脉络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从中发掘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文学艺术的另一侧面~

精神分析批评是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产生而出现的派别,其核心看法在于,认为相比显性的逻辑、思维等等,真正驾驭着我们(无论是人物还是读者)行为、情感的,其实是不为我们所重视的潜意识。因而,这一流派,热衷于从潜意识、从精神分析的层面,去解读人物,去理解作品,乃至去阐释作品给读者带来不同感觉的原因~ 举例的话,电影《穆赫兰道》,大约可以说是非常符合这一流派理念的作品~

而神话-原型批评则更进一步,它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为什么有一些共同的故事,会出现在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有一些形象(原型),能够超越不同文化的界限而具有普遍感染力。这一学说认为,这是由于人类潜意识里,已经具有先天的,在长久的进化中形成的固有审美倾向,使得大家像背操纵了一样,对同样的事物产生相似的审美体验。因而,这一流派认为,解析作品中具有原型性的成分,能更好地发掘作品的美学内核~

嘛,我大致就是这样理解的,太久颓废很久不接触这些不免有些生疏,欢迎讨论~WWWWWWWWWWWWWWWW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

TO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