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DL物种信息(动物分类学简介

保育级别
较少
类型
甲骑
属性
类群
脊椎门 — 四足目 — 有鳞类
驼峰管吻象又称沙漠管吻象,是卡亚洲复兴沙漠的特有种,体型相比沼泽管吻象略大,身上没有近亲那些凸起的肉瘤,而是在背部有一个集中储存脂肪的驼峰。一般而言,雄性的驼峰夸张而高隆,雌性的则扁平到几乎和身体背部融为一体、并在背部形成一个酷似甲壳的结构以保护自己不被沙漠的烈日晒伤或被掠食者伤害。两者储存脂肪的效率相似,但雄性的驼峰不具备保护背部的功能,因此生物学家们推测这中雌雄差异可能和性选择有关,雄性会用显眼的驼峰示意自己拥有优秀的生存能力。驼峰管吻象最早被称为“驼峰鹿”,因为他们长长的吻部看起来很像鹿的脖子,最早当探险家发现他们时还以为这是一种脖子很长、驼背、前腿瘦长而后腿像鸭子的鹿。

管吻象属的两个种是绝佳的研究板块漂移和生物演化的对象。这个属具有太多环境特化的特征、适应范围很窄,他的两个种却一个仅分布在卡亚洲的西南部、一个是艳青洲中西部沼泽的特有种,之间相隔了广袤的浪洋。科学家们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启发,认为在泛大陆时期艳青洲西部是嵌在卡亚洲和火凤洲之间的,当板块漂移时,艳青洲脱离形成了现在的爪状结构和卡亚洲的南海群岛、同时卡亚洲和火凤洲也分开了。而管吻象科则起源于泛大陆的艳青洲西部,在板块漂移时一部分留在卡亚洲演化成了驼峰管吻象、另一部分就在艳青洲西部演化成了今天的沼泽管吻象。


懒得画新的设定图了,生态部分就让我搬运一下纪录片吧(X)
《沙漠之歌》 写道:
又是一日艳阳悬空,高飞在空中我们也能清楚听到一阵阵悠扬的“呜”声,如狂风越过沙丘的悲鸣,这才是属于复兴沙漠原生动物的歌声。一群迁移中的管吻象正经过我们前方。这些庞大而奇特的生物总是沿着固定的路线移动,其中一支的迁徙路径离海岸线不远,这里沿途生长着零星的刺果和针木,为这些大型食草动物提供了可贵的食粮。

麦尔密(卡亚纳兹裂谷市生物研究所教授):在沙漠上,植物生长得很慢,就以六针为例,它们要花五年的时间才只能长出一根枝条,这显然是不足以支撑大型食草动物的生存的。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为了寻找更好的环境,迁徙可以说是它们唯一的选择。

这些管吻象一路寻觅着草木的踪影,一路以管状的长嘴发出悠扬的歌声,那是它们维系群体、传递信息的纽带。一旦发现食物,管吻象那长达一米的嘴便会笼罩在食物上,长管里无数细小的利齿和针叶对抗,它们恨不得将每一颗见到的植物的地上部分都消磨殆尽。那长嘴粗糙又厚实,就像一个巨大的钢管长笛,不断发出“呜——呜——”的长鸣,即使在无风的时候,它们的歌声也能传递到好几公里以外的地方。

炙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们厚实、坚韧、覆盖了一层短毛的皮肤,而更严峻的挑战却来自脚下。沙石充分吸收了来自阳光的热量,若是人脚踩在那异常滚烫的地面上,下陷包围的沙不出几秒便会造成严重的灼伤。不过管吻象并不担心这一点,它们的足底和腹部皆有厚厚的角质层,从外观看上去就像覆盖了一层粗糙的硬鳞,即使是高达六七十度的沙漠地面也无法伤害它们分毫。

地面所带来另一个威胁则是流沙。复兴沙漠是流沙密度最高的沙漠,在这里,吞食生命的空穴就像沼泽地的泥潭一般常见。轻巧的小型动物不怕沙地下陷,而极速移动的风卷犬能凭借狂风飞越这些天堑,流沙便成了在这里世代求生的大型动物不得不逾越的障碍。

管吻象依靠的是它们独特的构造,它们的脚掌不成比例地肿胀,扁平铺开在沙地上时,四足的投影加起来比它的身躯还要庞大。它们前肢瘦长而后腿粗短,身体的大部分重量都由后足和紧贴地面的下腹和臀部承担。远远看上去,它们仿佛面貌狰狞的巨狮,端坐于地,伸出长长的前足谨慎而优雅地试探着每一步,就像它们那生活在沼泽地区的近亲一样。

沙漠管吻象的足底可比沼泽管吻象要敏感得多,它们的脚更大、更平、也更软,踩在沙地上时,他们甚至能通过细沙在地表的滚动和撞击感受来自远方的风。地下细沙向空穴坠落的响动自然也逃不过它们的触觉,但这一切不仅仅是为了避免陷入流沙,还是为了逃避复兴沙漠上最庞大、最危险的掠食者——沙丘龙。

身体细节可以参考亲缘种沼泽管吻象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