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古龙战争的正式学术名称为“富氧代末期泛大陆生存战争”,或直截了当称为“富氧代大灭绝”,顾名思义,指富氧代末期发生在尚未分裂的泛大陆上的一系列因生存竞争而起的事件,并造成了当时地面上超过80%的物种灭绝,其中陆生有鳞类(也就是当时的龙类)更是灭绝超过90%。这是最知名的两场脊椎动物大灭绝之一(另一场为水生代末期六足鱼类大灭绝,也叫水生四足纲-六足纲生存战争),那次大灭绝所造成的后续影响,直到千万年后依然在引导着这个世界。

1. 起因

古龙战争的起因要从富氧代这个地质年代本身开始讲起。富氧代顾名思义,即空气中氧气含量普遍比现在更高的地质时代,由于植物比动物登陆更早,野蛮生长的植物在动物统治地面之前就先改造好了整个世界。更高的含氧量让巨型生物的存在成为可能,而丰茂的植物更是为巨型生物的演化提供了基础。因此作为当时最高等的陆地脊椎动物,有鳞类占据了巨型生物的宝座,统治了那个时代。

富氧代大量的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氧气,但同时也消耗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减弱、气温连年下降。尽管动物体表面积和散热能力的关系显示,巨型龙类也许可以单纯通过体型保持内脏和运动关节处于较为适宜的温度,但气温的变化对于其它身体结构尚未发展到产生恒温调节系统、依然是变温或变恒温的体型稍小的龙类来说仍然是致命的。实际上,由于体型变大、寿命变长,大型有鳞类动物的身体结构演化变得相当缓慢。生理演化来不及做到的事,就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而自由意识发达的有鳞类自然迎合了“魔法补偿效应”。考古学家在富氧代中末期发现越来越多的烧焦龙穴化石,证明了龙类学会使用火焰魔法保温的历史起点。

但火的出现只能减轻寒冷对个体带来的影响,并不能扭转全球变冷的趋势,整个世界的气候依然不可避免地向不利于变温动物生存的方向走去。一部分动物选择迁居到气温恒定且温暖的地下,更多的则是选择去往地面上温度最高的区域,也就是位于泛大陆中央的热带地区。

富氧代的时候,各个原始大陆板块在泛大陆中央撞击出了一座绵延千万公里的巨大山脉,即中央山。那是一座地质活动十分活跃的活火山群,其地表充满了随岩浆喷出来的矿物和食矿巨龙聚集起来的矿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矿食冷血动物天堂。但随着全球变冷,从富氧代中晚期开始,越来越多的龙类聚集于此,这些寿命漫长又体型巨大的动物日益暴增,终于还是让这个天堂的承载超出了上限。于是,生存战争便开始了。

2. 经过

虽名叫“战争”,但古龙战争并不是一件孤立、有意识和有目的的事件,而是一系列因气候变化而起的天灾与龙祸的总和。起初,这场生存竞争和过去发生过和未来将发生的许多生存竞争并没有什么两样,各物种因为食物、栖息地、适应力的重叠而相互挤压生存空间、抢占生态位,并致使失败的一方不得不改变生存策略或是就此灭绝。这时候,除了最适生境减少导致竞争压力增大、物种灭绝加速外,和其他时代总有不适者淘汰、适者存活的生存竞争倒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渐渐的,龙对火焰的广泛使用开始让这一切变得与众不同。在竞争压力下,火焰不再只是一种保暖工具,火魔法也不再是因为体力消耗很大所以需要限制使用的技术,而是被生存竞争中较为弱势的中型巨龙作为了攻击和反抗的武器。火焰加入战局正如烟花被制成了枪炮,在焚烧一切的烈火面前,“适应”与“不适应”、“强大”与“弱小”的界限被极大地模糊了,即使是一头中型的龙在不计代价的情况下也能够毁掉巨型龙的巢穴或是整片山林。一些巨型古龙化石上都存在烧焦的痕迹,以及中型甚至小型龙类的齿痕,这显示对长久以来没有天敌的巨型龙个体而言,中小型龙已经可以凭借火焰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更糟糕的事情发生在环境上,就算是到现代,龙火(或其它动物的火焰)仍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氧气含量更高、树木一点就着、森林覆盖率又极高的富氧代末期,这种情况更加常见。地质学家们在世界各地的富氧代末期岩层中均发现了大量碳化植物的痕迹,尤其是原始中央山附近的区域,这意味着富氧代末期曾发生过为时漫长、范围极广且影响深远的森林大火。那场大火发生的频率和广度远远超过了富氧代其它时期,几乎让整个地面世界都陷入了连年不绝的火海,那显然不仅仅是由闪电或其他自然原因引起的火灾。这也是古龙战争中个体间的直接对抗最激烈的时代,持续了约数万年,那火也断断续续烧了数万年,以至于能够在地层中留下痕迹。人们很难想象当时的惨状,便只得冠以“战争”之名。

普遍的森林大火烧死了许多动植物,但这还仅仅只是火灾所造成的直接死亡。年复一年,燃烧产生的浓烟化为雾霾,高温大火形成的低气压又使得风难以将烟霾带离陆域,最终在泛大陆上形成了厚厚的一层遮罩,阻挡了太阳光。于是,当大陆上的森林被燃尽半数之后,气温开始剧降,天空也长期处于灰暗甚至黑暗的状态,那时的大气环境比现在污染最严重的地方还要糟糕千百倍不止。大量植物因为缺乏阳光而死,大量植食性与肉食性的巨龙也死于食物短缺,即使是矿食性的龙类也难逃长期的雾霾和酸雨。

这是一场以数十万年为计的寒冬,最终,大陆上曾经无比繁茂的巨木森林不复存在,绝大多数巨型龙类也悉数灭绝,大地也被雾霾和酸雨侵蚀成了一片废土。地面上,只有一些容易躲避、所需食物少的小型动物,和少数穴居性、夜行性的矿食巨龙存活了下来。可这些侥幸存活的巨型龙类的情况也不乐观,随着大量植被烧毁,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二氧化碳增多,气候环境已经无法再负担巨型生物的生存,曾经的巨型有鳞类在其后的羽毛代中逐渐灭绝、或是演化变小,最终成为了今天的龙类。有学者认为,现代龙族所流传的永夜火神传说,其描述的应当就是古龙战争的晚期,幸存的巨龙带领小型有鳞类们逐渐走过了富氧代最末和羽毛代最初的黑暗。

相比起来,地洲与海洋的情况要好上很多。地洲植被相比地面贫瘠许多,氧气含量也较地面更低,大火并未在地洲蔓延,同时地洲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岩浆和地热,地面上的长夜与寒冷也并未影响到地下的气候。根据化石证据,古龙战争时期甚至还有不少中小型的龙类为躲避生存竞争而入驻了地洲。对海洋而言,泛大陆时期的海洋面积比现在更大更广,烟霾和酸雨对海洋的影响较为有限,且都主要集中在大陆架附近的区域。海洋中古老物种的留存率比大陆上高许多,很多大型动物的属历史都可以追溯到富氧代中期或是更早,不像陆生有鳞类里很多大型动物的属都是大灭绝之后才演化出来的。

3. 结果

根据地质学家的推断,那场大火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直到地质活动导致泛大陆分裂、大陆和海洋地形巨变之后,才得以慢慢消减。甚至有地质学家认为,古龙战争的森林大火和气候剧变也影响到了许多表层的地质运动,有证据表明富氧代末期一些活跃火山的喷发频率和一些活跃断裂带的运动频率都比以往更高,而地层的活跃,可能也促使了大陆板块的分裂。随着大陆分裂,曾经的中央山裂化成分属三片大陆的三座山脉,成为了幸存巨龙们新的家园。

古龙战争灭绝了大量当时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巨型龙类,并奠定了如今生物圈的样貌。但这场大灭绝的影响不止于此,有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认为,古龙战争在动物的心智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带来了最早的“道德”萌芽。由于古龙战争时期的种间竞争过于混乱和广泛、火焰的肆意使用又使得不同物种间的强弱和生死不再一目了然,因此竞争心理较弱、逃避意识较强、较愿意善待其他物种的个体和物种,其造成的环境破坏更少、冲突时的争斗强度也较弱,相比竞争心强烈而不得不相互间以死相拼的凶猛物种,它们便更容易存活下来。这种通过友善的处理方式获得更好结果的现象就成了最早的“道德”。且当时的一些龙类已经拥有部分智能、学会了有意识地逃避竞争以保存活,这种性格和行为代代相传,最终成为了种群基因和本能的一部分。

这种原始道德观最终成为了现代龙类(尤其是较为古老的大型龙类)大多存在的“孑遗种效应”,即龙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避免与同类和其它有鳞类进行直接的生存竞争,以免再次发生像古龙战争那样毁灭大量物种种群的事件,它们这种对远古有鳞类的“敬畏”甚至扩展到了新生的有鳞类和一些有鳞类到披羽/被毛类的过渡类群身上。这种群体意识逐渐影响到了演化,使得龙类建立在“习得性生态位分化”和“种间仪式化争斗”上的松散聚群型社会结构的出现成为了可能。而避免同类物种遭遇过于直接、你死我活的种间竞争的社会结构又反过来促使新生的龙类对这种群体意识产生认同和共鸣,并使龙族成为野生动物中凝聚力最强的种族。这也是现生龙族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甚至可以说,没有孑遗种效应、或者不被其他龙的孑遗种效应囊括在内的,就不是龙族。

4. 其它影响

也许是因为忌惮古龙战争时期的火灾,现在的龙类对火焰的使用也被写进了“孑遗种效应”里,在日常生存中它们很少把火焰作为同类相争时的武器了,而是更多地让火焰回归最初的保暖用途。但在“孑遗种效应”之外,对待那些无法让龙“回忆”起远古同类的新兴类群时,龙仍然会乐意将火焰作为最趁手的武器,这种行为极大可能又在后来导致了“末日战争”,这是因巨龙和原人对矿产利用的种间竞争而引发的另一场群体灭绝事件,距今仅三千年。但末日战争的灭绝规模较古龙战争弱得多、时间也短得多,目前并没有观察到那次事件在龙类行为演化上造成的影响。

对其它物种和类群而言,随着羽毛代时期披羽类和被毛类的物种大爆发,这些新晋类群之间的生态位差异越来越大,和远古有鳞类的差异也越来越大,这种建立在古龙威胁上的、对种间竞争的敬畏便渐渐消失了。尽管其它物种不再有和龙类一样的心理特征,但这种“原始道德”依然和对巨龙的恐惧一样被刻进了基因里,并成为了广泛出现的种间仪式化争斗和互助行为的基石,如兽族的团结抗敌行为、骑族的混群行为、鸟族的赛歌行为、海兽的托幼和领养行为、人族和骑族的合作行为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原始普世道德的存在,也是现代原人可以和其他物种“讲道理”甚至接纳其他物种作为“社会公民”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古龙战争也常被社会学家称为一场时间最古老、范围最广大、影响最深远的“启智事件”。

而那些没有经历过古龙战争的类群,其种间仪式化的程度就远远低于陆生有鳞类及其后裔。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在地洲的鬼族动物,没有直面过古龙战争,且环境中生活了太多无脊椎动物,鬼族有鳞类和更高类群的种间竞争就很直接和露骨,极少出现种间仪式化的行为,存在后天共生关系的物种也极少(并且仅有的几对之一的地底人和锤头鬼,其中地底人也是在羽毛代才从地面迁入地下的)。甚至曾有博爱的生物行为学家尝试驯养地洲的有鳞类动物,最终发现就算地洲动物思维能力和同类型地面动物没有显著差异,培养友好关系的可能性仍然几乎为零的先例。

有趣的是,作为古龙战争的弱化翻版,末日战争虽然没有影响到龙的行为,但却对其他种族给与了启发。在末日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鬼族领袖,似乎意识到了“原始道德”对种间竞争、种族内耗、物种大灭绝的重要性,也在通过模仿地面物种城邦合作的方式在鬼族动物间推广基础道德观和启智运动。至于是否有效,也许只能交给时间去判断了。



收到熊给的灵感,突然写个背景板设定 (?)
虚假的物种大灭绝:小行星撞地球 VS 真实的物种大灭绝:自己作死(XXX)
觉得龙已经变成一群PTSD了,原人的关键词是种族歧视,鸟人的关键词是娘娘腔,鬼族的关键词是愉♂悦,那龙的关键词就是PTSD!(阿D:我太难了(X)

 

欢迎来到Dragicland,【总版规】请记得要看哦,还有这个也是好东西→如何回复?
分享到